中医在解决火热病邪方面,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清热降火、滋阴润燥,用《黄帝内经》的话来解释,就是“热者寒之”。其实,这类药材可以统称为清热药,属于中药里最庞大的一类,不过,由于热邪发生的原因不一,病情发展也各不相同,再加上病患体质也有差异,所以便就有了热在血分、气分之分,实热和虚热之别,也真是因为这样,一些清热药在对热证的缓解上,就会显得单一,但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这味药材就很特殊,它单靠自身力量,就能“扑灭”三脏火热。
说到这里,想必很多人已经在猜想这味药材是什么了,其实,能够缓解三脏热邪的药材并不多,其中最突出的,就属栀子,由于栀子归入三焦经,因此,对于体内的上中下三焦热邪,均能发挥一定疗效,但今天要说的并不是栀子,而是《神农本草经》里的另一味奇药——知母。
知母作为清热泻火药的代表,在很多的经典药方都用到过,它其实就是百合科植物的干燥根茎,始载于古代的《神农本草经》,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,这味药材药性甘苦,具有寒性,主要归入体内的肾经、肺经以及胃经,有着清热泻火、滋阴润燥的效果,而我们所说的三脏火热,其实就是胃火、肺火还有肾火,那么,知母究竟是如何巧妙缓解三脏火邪的呢?我们不妨一一了解一下。
首先是肺火,中医认为,肺喜润恶燥,当体内肺阴不足时,就很容易导致火热病邪发生,这个时候,由于受到了火热病邪的影响,因此,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就是咳嗽,而且体内的火热病邪越重,肺阴就会耗损更多,咳嗽也就会更加强烈,但在火热病邪的影响下,这类人的咳嗽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,就是干咳无痰或者痰液较少,咽喉干燥,发痒。
在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里也说过,知母能够“清肺金泻火”,《日华子本草》里也提到过,知母具有“泻肺火,消痰止咳”的功效,其实,在《证治准绳》里收录了一个专治肺火的小药方,叫做“二母散”,这其中就是将知母和贝母等份,专治肺热咳嗽,当然,如果肺燥严重,久咳气急,也能将知母和杏仁、莱菔子等药材同用,组成宁嗽煎,缓解肺热燥咳。
其次就是胃火,胃火旺盛的人常常会表现出食欲俱佳,从表面来看,似乎并没有特别之处,有时甚至会觉得吃得多是一件好事,但是“月满则亏,水满则溢”,任何事物到达极端都会往相反的方向发展,如果这个时候体内的食物没有被及时消化,就会积聚,最终导致热邪产生,加重脾胃的负担。
而且胃火旺盛的人,不仅吃得多,还很容易感觉到饥饿,摄入体内的食物来不及消化,还未转化成为水谷精微就已经消融了,因此,这类人往往吃得多,还不易胖,此外,胃火旺盛的人,还会伴有牙痛、牙龈出血等症状,很多人会觉得口腔病变,多是自身习惯不好所致。
但其实也跟胃有关系,由于胃火上炎,胃经循行在牙龈周围,就很容易导致出血病症的发生。而知母甘寒质润,归入胃经,能够滋阴降火,清泄胃热,在《重庆堂随笔》也提到过,知母具有清肺胃气分之热的效果,面对这样的情况,在《医学心悟》里有一个药方或能缓解,这个方剂名为“生地八物汤”,其中有一味药材就是知母,这个方剂具有清胃滋肾的作用。
最后就是肾火,肾火旺盛的人,最常见的表现就是骨蒸潮热、盗汗,由于肾阴不足,体内的肾火过于旺盛,就会导致心肾不交,因此,还常常会伴有烦躁难安的症状,同时汗液不固,特别是在晚上睡觉时,会出汗异常,而知母入肾经,能够滋肾阴、泻肾火,因此,也是医家用于治疗肾阴虚火旺的常用药材,其中最有名的一个方剂就是知柏地黄丸,将知母和黄柏、生地黄等滋阴清热药同用,即可祛烦宁心、清热降火。
虽然这味药材功效奇特,但也存在不足之处,由于知母苦寒,所以,对于本身就虚寒体质,以及很容易腹泻的人来说,就需要谨慎使用。